“蓝色的梦,带着清凉的山风,向你走来……”泛舟西湖,耳边回荡起川西高原传来的动人歌声。10月31日起,由浙江省支持的原生态音乐专辑《向阳之地·亚丁》中的歌曲mv,通过杭州公交、地铁、西湖游船电视的3万多块屏幕进行全年播放,日均覆盖人次800万以上。
2000多公里之外,雅康高速泸定大渡河大桥之下,红色屋顶、玻璃幕墙,一座两层的游客服务中心已建成,正等待着对外开放。这是浙江对口支援甘孜州社会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项目的一部分。待生态停车场、沿大渡河栈道等全部投入运行后,预计每年将接待游客10万人次。
“诗画浙江”携手“安逸四川”,乡村振兴 文旅引擎,两地擦出了怎样的“火花”?
串珠成链
农文旅融合,实现吃住游一体
11月21日,凉山州盐源县润盐镇龙口河村第一书记何锋动身前往成都参加“文旅产业振兴骨干暨突出贡献乡村文旅能人研修班”。他身后的村庄里,村民之家、古笮文化馆、彝家别院等25个景观节点正在加紧建设。
明年,这25颗“珠子”将串联在一起,和已有的柏林湖苹果庄园、公母山4a级旅游景区等,构成龙口河乡村振兴示范点项目“文旅链”。
“盐源历史文化厚重、自然资源丰富,但旅游开发较晚,缺乏系统打造,资源尚待整合。”去年6月,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挂职盐源县委常委、副县长朱叶锋刚到盐源,就将县志翻了几遍,又结合实际找出问题所在。
同年9月,盐源县乡村振兴考察团前往浙江学习鄞州区城杨村艺术振兴乡村的经验做法。何锋也是考察团的一员,此次行程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村庄不大,景点却很丰富,斑山市集、亭溪美景等分散在溪水两侧,沿着溪畔,游客能够逐个游玩。
盐源县润盐镇龙口河村。盐源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龙口河村全村地域面积约110平方公里,农户居住较分散,更要走空间集聚之路。”朱叶锋介绍。同时,结合村内苹果、花椒等特色农业,发展“产村融合”模式。比如,在各家苹果园内因地制宜开设不同环线,同时改造提升彝族聚居区的人居环境和文化艺术气息,实现农文旅融合发展。
在甘孜州泸定县泸桥镇咱里村,“最美景观大道”国道318线贯穿而过、抬头可见“川藏第一桥”雅康高速泸定大渡河大桥……尽管资源得天独厚,但集约化程度不高,村级集体经济薄弱。
“有特色,但缺少人气。”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挂职泸定县委常委、副县长王峰表示,必须要打“组合拳”,打造吃住游于一体的乡村文旅综合体。
以浙江对口支援项目为牵引,整合移民后扶资金、衔接资金,统筹省内对口帮扶和省直部门定点帮扶力量,咱里村加快村内道路黑化、庭院美化、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菊花种植、民宿餐饮等特色产业。此外,还建设了大桥玻璃栈道、沿大渡河栈道、房车营地等,开发果蔬采摘、认购认养等项目,“通过丰富的业态,锁定本地及周边人群,还有川藏线游客、研学游客等群体。”王峰表示。其中,生态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等硬件设施确权归属村集体,运营收益归集体、村民所有。
选优做强
挖掘丰富业态,打造文创精品
11月22日,南充市仪陇县马鞍镇琳琅村里,“德乡慢村”民宿的11个院落、42个房间住客不少。青瓦屋面、土黄色外墙、房前荷塘……游客在感受当地传统建筑风格的同时,还能体验磨豆腐、做茶叶蛋、菜园采摘等活动,回归乡野慢生活。这就是2021年以来,仪陇利用东西部协作资金,借鉴浙江民宿建设运营经验,撬动企业投资打造的“德乡慢村”精品民宿集群。
南充市仪陇县马鞍镇琳琅村。仪陇县文广旅局供图
与“串珠成链”的思路有所不同,琳琅村背靠朱德故里景区,当务之急是选优做强,实现“景区带村”,完善可供当地村民经营的业态。
“高人气、高流量、低收入,是我们之前面对的窘境。”仪陇县文广旅局局长胡润表示,景区配套不足、业态不全,导致游客黏性不强,旅游消费乏力,群众收入一直上不去。
打造民宿让游客“留得住”之外,他们还配套建设了民宿红色书屋、vr全息电影体验馆、红色研学旅行基地、琳琅红色文化展示中心、客家文化博览园等,全方位丰富和提升游客的民宿文化体验。
民宿运营方四川省德瑞华禹酒店管理有限公司经理董屏告诉记者,今年1至8月,“德乡慢村”精品民宿群已接待游客近7000人次,带动消费超过350万元。
“除了租金收入、入股分红,本地村民还在民宿里担任管家、保洁、保安等,岗位平均月工资3200元左右,家门口就能够实现稳定就业。”董屏表示。村里还成立了民宿合作社,目前已有14户村民参照统一标准,通过经营民宿、农家乐实现创业增收。从国企统建到村民自建,文旅产业发展活力潜力进一步被激发。
“留得住”还远远不够。一份“带得走的文化”,更能让游客流连忘返。
广元窑文创产品。广元市昭化区文旅体局供图
去年以来,杭州市拱墅区及广元市昭化区就合力推动广元窑的产品研发和市场拓展,在昭化区柏林古镇建成广元窑文创产业基地,并在昭化区实验小学打造首个广元窑文化传承体验点。此外,昭化区还引进了浙江华夏香学技艺研究院,共同研发“女皇香”系列香品,开设香文化和制香体验课程,配套开发香插、香囊等文创产品。
“在此之前,带有昭化地域特色的文创产品几乎是一片空白。”昭化区文化旅游和体育局局长仲传武表示,文创产品能够加深游客对某个地方的记忆,是地域文化不错的载体。在秀丽的黑瓷上,当地独具匠心地施撒黄彩斑,形成了玳瑁纹、虎皮纹、油滴纹……始于唐、盛于宋的广元窑,如今浓缩成“昭化有礼”玳瑁釉系列茶具产品,被装进精美的礼盒,成为游客一份独特的“昭化记忆”。
未来可期
做好“准备工作”,静待开花结果
在龙口河村,已投入运营的柏林湖苹果庄园每月吸引3000余人次前来游玩,还直接带动周边农产品的销售。
“今年,村里的一些核桃、菌子不需要再运往县城售卖,村民自家种植的车厘子、李子等应季水果早早被游客采摘完毕,生态有机苹果基地种植的苹果还未到成熟期,就有了大量预订订单。”何锋介绍。
胡润也看好未来仪陇的文旅发展。2024年,汉巴南铁路将全线贯通,仪陇县筹划在马鞍站建设一个游客集散中心——从这里出发,15分钟内,就可抵达朱德故里景区、骑龙湖乃至张思德故居,红色旅游对区域发展的引领作用将更加凸显。
发展过程之中,也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重庆誉美商务策划有限公司负责给龙口河村项目提供全过程咨询管理服务,董事长孙宝君将项目总结为“政府规划引导,领导干部带头,村集体主体实施,东西部协作支持,村民积极参与”。其中,村民积极参与是项目落地延续的一大前提。
“勇敢地迈开最艰难的第一步。”何锋曾在朋友圈这样写道。在村民思想观念普遍较为传统的情况下,盘活闲置资产、鼓励参与业态经营,需要更多智慧与勇气。
“想把文创产品做精、做强,政府要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还要大力培育市场主体,注重人才的培养及交流。”仲传武表示,“目前,我们正在开展昭化区文创产品的整体设计,希望能从单一产品走向统一品牌,闯出一片市场。”
与文创产品类似,乡村文旅项目的关键也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并在其中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项目中的每个节点,都需要有可经营性,才好落地、可持续。此外,村庄的运营也离不开专业力量的支持,尤其是产品的‘走出去’,需要借助外力。”孙宝君建议。
多年的项目经验让孙宝君明白,发展文旅,可能会有一个宣传、沉淀的过程,需要静待“开花结果”。浙川东西部协作,则是这一过程的“催化剂”。
10月底,“2022浙川文旅协作周”在成都开启,浙江、四川两地旅行社签订了《浙川互送客源合作框架协议》,在浙川文旅协作省际联席会议上,还就进一步推进浙川文旅深度合作、促进冬季旅游消费市场等作出部署。
“诗画浙江”携手“安逸四川”,从项目打造到市场开拓,浙川两地间的“新风景”将越来越美。(记者文露敏)
(责任编辑:李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