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正值蓝莓采摘旺季,在安徽省怀宁县黄墩镇栗山村独秀山蓝莓种植基地,一簇簇颗粒饱满的蓝莓挂满枝头。紫色的果皮外裹着一层薄薄的“白霜”,甚是诱人。
“以前这里都是荒山野地,‘嫁女不嫁黄泥巴墩’是周边乡镇对我们黄墩镇的真实评价。自从种上蓝莓后,这里摇身一变成了‘金土地’,腰包鼓了,大家的腰杆也‘挺直了’。”独秀山蓝莓种植基地负责人陈保留谈及今昔对比,甚是感慨。
经过近20年的发展,目前,怀宁县蓝莓种植面积已达8.5万亩,是长三角最大的县级蓝莓种植区。2023年蓝莓挂果面积5万亩、鲜果产量预计3万吨以上。小小蓝莓果,勾勒出怀宁乡村振兴的“莓”好“蓝”图。
深挖“土”的资源
怀宁境内丘陵面积达95万亩,丘陵土壤90%以上为红壤、黄棕壤,呈酸性至微酸性。
采摘蓝莓。人民网记者 陈若天 摄
“这种土壤不适合粮食作物生长,以往山坡上都是成片的荒地,只要一下雨就到处都是黄泥巴。”陈保留说,这也是我们黄墩镇被称作“黄泥巴墩”的原因。
老陈退休前是栗山村的党支部书记,对以往的艰难岁月印象深刻,“大伙都拿这黄泥巴地没办法,日子过得不富裕,‘嫁女不嫁黄泥巴墩’的标签也越烙越深。”
安徽省农科院的牵线搭桥,让一切开始变得不一样!
原来,这种酸性土壤加上怀宁当地独特的气候条件,十分适合蓝莓生长。2004年,安徽省农科院在栗山村开辟了一块蓝莓种植试验示范基地,2007年“栗山蓝莓”获得全国首个有机蓝莓认证。
“试验成功后,蓝莓种植很快在全镇推广,我们黄墩成了远近闻名的‘安徽蓝莓第一镇’。”老陈介绍,目前,黄墩全镇12个村(居)都种植蓝莓,种植面积约1.65万亩。
栗山村辐射黄墩镇,黄墩镇进而辐射整个怀宁县。如今,怀宁县95%的乡镇发展蓝莓,78%的行政村将蓝莓作为村级经济发展主导产业。
在怀宁,已有150个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土地入股与县乡村公司合作发展蓝莓产业,村均蓝莓收益超15万元,年增加用工1.1万余人次。
“怀宁是天然蓝莓种植基地。经资源调查,全县共有10.5万亩的面积适宜种植蓝莓。”怀宁县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全县还在进一步扩大蓝莓种植面积,计划到2025年达10万亩。
蓝莓种植基地。人民网记者 陈若天 摄
放大“特”的优势
2019年,“怀宁蓝莓”获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22年,怀宁成功创建“国家怀宁蓝莓林业产业园区”;2023年,“怀宁蓝莓”入选“点赞2023我喜爱的中国品牌”……
近年来,怀宁蓝莓持续放大“特”的优势,现已建成集冷链、仓储、分拣、深加工、交易于一体的蓝莓绿色食品产业园,园区综合产值50亿元。目前,在怀宁集聚着蓝莓种植企业198家、精深加工企业10家。
说到怀宁蓝莓的“特”,就不得不提一条生产线。
去年11月,国内首个“蓝美1号”蓝莓花色苷提取生产线在怀宁县蓝莓产业园正式投产。
采摘蓝莓。人民网记者 陈若天 摄
怀宁县蓝莓产业园负责人介绍,该项目由浙江蓝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生产线提取的蓝莓花色苷纯度全球领先,在食品、保健品、药品等多个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此项目将带动安庆市30万亩“蓝美1号”优质蓝莓种植及销售,惠及全市10万家农户增收。
“我们坚定不移打造‘一县一业(蓝莓)’全产业链,千方百计、久久为功,把蓝莓产业做到极致,在全国打响‘怀宁蓝莓’的名号。”怀宁县蓝莓产业发展中心主任陈兵说,目前怀宁正在将蓝莓与大健康产业深度融合,逐步实现由“卖原料”向“卖加工品”“卖品牌”转变。
推动“产”的融合
每年的5月中旬至7月中旬是怀宁蓝莓的采摘期,也是安徽独秀山蓝莓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线一年中最忙碌的时期。
从种植基地采摘来的一箱箱新鲜蓝莓果经过生产线,摇身一变,成了蓝莓干、蓝莓果醋、蓝莓酒……
安徽独秀山蓝莓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产品。人民网记者 陈若天 摄
“鲜果的销售周期有限,深加工才是王道!不仅延长了产业链还提升了附加值。”安徽独秀山蓝莓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经理汪百根介绍,公司现有五大系列20多个深加工产品,去年产值达1.2亿元。
“三产融合发展,是我们公司未来的发展路线。”汪百根介绍,独秀山蓝莓种植基地是该公司的生产基地,近几年,逐渐发展成了集采摘体验、餐饮娱乐、生态康养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蓝莓节期间,每天近千名游客进园采摘游玩。”
在怀宁,像独秀山蓝莓种植基地一样的田园综合体不胜枚举。
近年来,怀宁在蓝莓三产融合上持续发力,建成蓝莓成果展示中心、科普研发中心、物流电商中心,打造出独秀山公园、马拉松生态廊道等蓝莓产业融合品牌。
目前,怀宁已成功举办六届怀宁蓝莓文化旅游节,马拉松、健康骑行、健步走等系列文体活动也如火如荼,提升人气的同时也带动了经济发展。预计到2025年,户外拓展、生态采摘、休闲旅游接待游客达100万人次。
“蓝莓产业是生态产业、绿色产业、健康产业,更是阳光产业、黄金产业、富民产业。”怀宁县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乡村振兴战略引领下,怀宁蓝莓前景广阔、未来可期。2022年怀宁蓝莓综合产值突破50亿元,计划到2025年,种植面积达10万亩、年产值达100亿元。(人民网记者 高飞跃 陈若天)
(责任编辑:李鑫)